新华社|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洪流”
2025-11-13 10:01
新华社记者 田晓航
近来,中医文化时常“出圈”:“经典医书看中国”系列短视频一上线就迅速登上多个视频平台的热搜榜。新的视角引发了很多网友对中医的兴趣;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示的陆氏针灸疗法、海派药膏、古老的易筋经十二式引导法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体验。中医药文化“轮破”传播的背后,是紧贴时代脉络的现代探索。
数量庞大的古医籍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其深奥的内容却让大众难以一睹,阻碍了传承和推广影响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应用。 《经典医书看中国》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和智能AI生成,将古代医学场景、炮制手法、针灸人物等经典内容栩栩如生。它将中医古籍知识“拆解”成一种“小而快”的轻量化、生活化语言的传播形式,让中医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平易近人。
中国传统主题市场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冬奥会、亚运会掀起“中医药热”,中药茶成为养生保健新时尚……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背后,是人们健康需求的“双向涌动”和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增强电影。但中华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群众的各种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专业性的强弱也提高了其传播的门槛。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走向大众,才能延续下去。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让中医药文化更加丰富,让中医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意识,需要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洪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了让中医药文化搭上“交通快车”,必须加快数字化融合,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中医药古籍保护抢救工作。普及中医学术思想,打造中医药知识数字化服务平台;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形式,打造一批中医药品牌活动和精品力作,激发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我们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国科研队伍,培养中国文化传播领域的“跨界”人才。
只有与时俱进、贴近群众需求、用好科技,才能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增强文化自信作出进一步贡献。
相关推荐